古钱币鉴定价值交易拍卖
古钱币鉴定价值交易拍卖

再就是怎样尽量避免少犯错误。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历练下,操作行为不得不谨小慎微。然而为什么不论经验丰富的行家,还是初入门槛的爱好者,都难免买错物件呢?缘皆因于'信'字。这里既有专业鉴赏能力的原因,又有鉴赏能力之外的原因。行家往往因为知识和经验丰富而过于自信,跟着感觉走,偶有闪失。爱好者鉴于鉴赏能力的不够,求'专家、朋友'帮助为其掌眼,因而轻信'专家朋友'的意见。亦或轻信售物人讲的诱惑故事,甚至轻信某些店堂的招牌。须知'专家'也有不在状态的时候,'朋友'也会碍于情面需要,需做人际应酬。某些国营店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挤压下,'诚信待客、信誉为本'

平遥古玩的经营宗旨也有扭曲变味的时候。另一个鉴赏能力之外的诱因是拾漏捡遗的心理。试想每个人都梦想能遇到以低廉的价钱,买到高价值的物品,进而获利的机遇。这种事情现实吗?尤其是在全民藏宝收宝致富意识日益普及的当今社会,某天当一位农民装扮的人向你诉说手中能值好多钱的某朝代物件,而他宁愿把能赚大钱的机会便宜地转让给你时;亦或是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倾说自己多年收藏的喜悦,苦于儿女不喜好、不愿继承,如今愿意优惠转让多年珍藏给你这位知音时,你会相信有这样的幸事眷顾吗?
最后,就是做一个精明的现代消费者,应做好索赔的准备。

买错了物件怎么办?有人认为古玩圈玩的就是'估玩',考的是鉴别的眼力。东西买错了就自认倒霉。甚至有人列举历史上个别名人贩假的事例,试图说明古玩收藏贩假存在的合理性,使不少人对古玩行制假贩假的行为熟视无睹。其实不然。古玩行不是不打假。买错东西对任何人都是痛。这种痛对追逐猎奇收藏的人来说不仅只是意味金钱的损失,这种痛曾使知名收藏家丧失名誉,丢尽颜面,落下心病,最后抑郁而终。这种痛也曾使无数兴致勃勃的爱好者初涉门槛就被灭杀兴致。

作为制假贩假的受害者,古玩收藏界对任何制假贩假的行为都深恶痛绝。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这些制假贩假的行为在古玩行业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呢?除了利益的驱动,使制假贩假延续不绝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姑息纵容。过去的岁月里,行家们买货走了眼是羞于颜面,归咎于术业不精,不敢张扬,秘而不宣,自动放弃了追究赔偿的权利。当今社会,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在买卖过程中,只要经营者提供虚假不诚实的陈述、允诺,以欺瞒手段,造成了购买人的经济损失,购买了假货赝品,购买人就有索赔的权利,古玩行也没有例外。

所以,对恶意欺骗行为就应该积极采取索赔行动。一方面是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净化市场行为出一份力量,让蓄意坑蒙欺骗不诚实者有所顾忌,无地容身。因此,购买者在交易完成之后,要索取注明相关承诺内容的交易凭证。国营文物店等经营单位通常有古籍文物销售统一发票给顾客。私人间的交易如果销售人曾作出承诺,稳重起见就应该向其取得相应承诺的凭据或交易记录以备日后不测之需。